lua从0到会 第十二课 os库

2周前发布 181 00

这节OS 库(系统操作库) 课程特别适合零基础新手!老师讲解得特别细致耐心,每个知识点都从 “功能是什么” 到 “实际怎么用” 一步步拆解,连代码里的小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,哪怕是第一次接触的同学,跟着学也能清楚知道每一步在干什么,完全不用担心跟不上。 课程一开始,老师先带大家学了os.clock() —— 这个函数的核心作用是返回程序使用...

收录时间:
2025-09-26
招生信息

这节OS 库(系统操作库) 课程特别适合零基础新手!老师讲解得特别细致耐心,每个知识点都从 “功能是什么” 到 “实际怎么用” 一步步拆解,连代码里的小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,哪怕是第一次接触的同学,跟着学也能清楚知道每一步在干什么,完全不用担心跟不上。

课程一开始,老师先带大家学了os.clock() —— 这个函数的核心作用是返回程序使用的CPU 时间,最常用的场景就是测量代码段的执行耗时。为了让大家理解,老师直接举了循环累加的实例:先定义变量 x 记录开始时间(x = os.clock ()),接着写一段循环累加的代码,最后用 “结束时的 os.clock () – x” 算出循环耗时,还教了用 string.format () 保留两位小数,算出来的结果直观又好懂,新手跟着敲一遍代码就能掌握。

随后讲的os.time() 更是干货满满,老师还特意补充了新手必懂的关键概念 ——时间戳。老师解释得很清楚:时间戳是国际通用的基准,从1970 年 1 月 1 日 0 点 0 分 0 秒开始计算秒数,而 os.time () 不带参数时,会直接返回当前时间的时间戳;带 “年月日时” 参数的话,还能返回对应时间的时间戳。为了让大家会用它测耗时,老师还演示了 “用 T1 记录开始时间戳、T2 记录结束时间戳,再用os.difftime(T2, T1) 算时间差” 的方法,连 “10 亿次循环耗时 4 秒、1 亿次循环耗时不到 1 秒” 这样的实例都展示了,新手能直观感受到不同操作的耗时差异。

接下来的os.date() 则解决了 “时间戳看不懂” 的问题 —— 它能返回格式化的日期时间(字符串或表)。老师把 format 参数里的 “% 符号” 讲得特别透彻:比如 % a 是星期简写(像 WED)、% A 是星期全拼(像 WEDNESDAY)、% b 是月份简写(像 SEP)、% B 是月份全拼(像 September)、% y 是两位数年份(像 25)、% Y 是完整年份(像 2025),还教大家自定义格式(比如 “% Y 年 % m 月 % d 日 % H:% M:% S”),新手照着写就能输出自己想要的日期样式,完全不用死记硬背。

最后,老师还提前带了IO 库的重点内容,教大家用io.open() 和os.remove() 配合操作文件:io.open () 需要指定文件名和打开模式,老师讲了 4 种新手常用的模式 ——只读模式(r)(只能读不能改)、写入模式(w)(会清空原有内容再写)、追加模式(a)(新内容加在文件末尾,不覆盖原有内容)、读写模式(r+)(既能读又能写,还不清空原有内容);而 os.remove () 用来删除文件,老师还教了判断删除成功与否的方法(成功返回 1,失败返回 2,加 err 还能看到失败原因,比如 “找不到文件”),连 “创建文件、执行删除、验证结果” 的完整流程都演示了,新手跟着操作一遍就能掌握文件基础操作。

整节课没有复杂的术语堆砌,每个功能都有具体实例,每个步骤都有清晰解释,老师还会反复确认大家是否听懂,完全照顾到了新手的接受能力。如果是想入门系统操作库的同学,这门课真的特别合适,跟着学就能实实在在掌握用法!

数据统计

相关导航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